




余华的小说《在细雨中呼喊》里,有一个让人心碎的角色——孙光林。
因为爹不疼娘不爱,他尤其渴望温暖和陪伴。
为了融入同龄人,他像一条怯生生的影子,跟在学校混混头子苏杭屁股后,为他忙前忙后。
然而他一次次地放低尊严,换来的却是肆无忌惮的伤害。
苏杭不仅没拿他当朋友,还像对狗一样使唤他,让他在全校同学面前出丑。
余华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:
永远不要上赶着任何人,人近则贱。无论对谁太过热情,都会增加我们不被珍惜的概率。
现实中也是这样。
对儿女太操心,你就成了保姆;对亲戚太热心,你就成了工具,对朋友太主动,你就成了惹人嫌的外人。
人和人之间,还是要保持一定距离。

01
一个人如果上赶着任何人
所有的付出,都会变成“义务”
这世界上,有一种人活得最累。
他们太在乎别人感受,宁可自己吃亏也不愿让别人失望。
他们最擅长换位思考,总能猜到别人心坎里,然后想方设法满足对方。
但到最后总会发现,无论付出多少,都得不到所有人的喜欢。
2011年,农民歌手朱之文凭借一副好嗓子红遍全国,各种商演、合作纷至沓来。
然而火了以后,这个朴实的山东汉子却没有忘本,而是选择回到了家乡反哺乡邻。
他自掏腰包五十万为村里修路,装上了崭新的路灯。
亲戚邻里上门借钱,他几乎有求必应,借条塞了满满一抽屉,总额超过一百万。
就当他以为,这是“一人出名,造福全村”的美事时,这份善意却迅速变质了。
村民在镜头前理直气壮地喊道:
“他是我们村捧红的,该给我们每人买辆车、再给一万块。”
这些人由贪生怨,甚至砸碎了公路上给朱之文立的功德碑。
更荒诞的是,村民为了牟利,直接举着手机堵在他家门口,24小时直播他的私人生活。
2021年底,朱之文忍无可忍,终于选择了离开镇上。
临走之前,他还捐出140万支持新农村建设,也当是彻底买断了和这些人的联系。
路好修,钱好算。
但人心的沟壑,却实在难堵。
生活中有多少人像大衣哥一样,在亲近关系里重复着这样的悲剧?
有人为子女倾尽所有,掏空积蓄付了首付,每月还要补贴房贷。
偶尔晚给了几天,就听到了埋怨:“别人的爸妈都能帮,就你们不行?”
三十年的养育之恩,抵不上一笔晚给的转账。
有人为亲戚奔波劳碌,托关系帮找工作,对方却因岗位不满意而抱怨:“是不是没用心办?”
你动用人脉、欠下人情,在对方眼里却成了理所应当。
有人对朋友有求必应,有忙必帮。
直到有一次你实在为难,委婉拒绝,对方便冷冷地说:“看来你也不把我当真正的朋友。”
多少年的情谊,在这句责怪中都化为乌有。
难道对别人太好,就注定要被辜负吗?
当然不是。
世事静方见,人情淡始长。
一段健康长久的关系,除了“好”,还要有“度”。
人和人之间的关系,就像一杆秤,本来是平衡的,但是你一直给,一直加码,你的位置就会越来越高,别人就会仰着头看你。
时间久了,脖子累了,对方心里就会有一种压力。
他回报不了你,但也忍受不了这种不平衡,就会挑剔你、刁难你,把你也从高处拉下来。
升米恩,斗米仇,就是这么一回事。
好意一旦失去边界,只会助长贪婪,伤害你自己。
这份伤害,或许是金钱的损失、或许是精力的透支,又或许是彻底失去信任的能力。
真正舒服的关系,都遵循“七三定律”:
七分真诚,三分边界;
七分热情,三分冷静;
七分付出,三分留白。
当你开始珍惜自己的能量,他人才会开始珍惜你的价值。

02
社交的真相是:
你如何对待自己,别人就如何对待你
很多人现实中受了委屈,只会抱怨运气不好,遇人不淑。
但心理咨询师黄启团指出:
“任何一段糟糕的关系,其中都有你的一份功劳。因为我们在无意识中教会了别人如何对待自己。”
人生的一条残酷真相就是:别人对你的坏,都是你惯出来的。
《红楼梦》里有两个人物,对比下来很有意思,一个是迎春,一个是探春。
迎春诨名“二木头”,意思是木头脑袋,被针扎了也不会哎呦一声。她的口头禅就是:“罢,罢,罢。省些事罢。”
下人和她顶嘴,她不当回事;
老妈子偷了她的贵重首饰还反咬一口,她想息事宁人;
父亲要把她卖给那孙绍祖抵债,她竟然也顺从了。
就算有旁人站出来替她打抱不平,据理力争,她也会反过来和稀泥,坏了人家的好意。
结果就是坏人越来越猖狂,迎春最终被虐待致死,香消玉殒。
同样身为主子,探春却和她截然不同。
她性格泼辣,做事果决,暂管家中事务时,有人欺负她年纪小故意刁难她,她都恩威并施,一一整治。
被人嘲笑是“庶出”,她扬手就给了对方一巴掌。
久而久之,她就在府里立下了威严。
那些爱挑刺的三姑六婆都不敢惹她,就连王熙凤都要让她三分,凭着自己的本事,探春在贾府过得顺风顺水。
同样的身份,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命运?
归根结底,是两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一样。
迎春遇事就躲,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,但探春却直面冲突,一点也不惯着谁。
你听说过破窗效应吧。
一面窗户破了一个洞以后,如果不及时修补,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往上砸东西。
人是试探性的动物。
别人试着冒犯你,如果你没有即时制止,他就会变本加厉。
有人可能无法理解,觉得成年人的世界很多事不必明说,我让着他,对方就会把我这份好放在心里。
但不是所有人都如我们想象中那样善良,那样明理。
你被戳到了痛处,却一言不发,别人就会默认你可以被继续攻击。
你明明不乐意还勉强答应,别人就会认为你的底线可以一低再低。
没有人能看到你心里的那些惊涛骇浪,那些纠结苦恼,为了自己的利益,他们会自动忽略你的委屈。
王小波说:
“人活在世界上有两大义务,一是好好做人,二是不能惯别人的臭毛病。”
聪明的人,都会给身边人立规矩。
该拒绝的时候就拒绝,该发脾气的时候发脾气。
听到过分的玩笑,别配合,直接表明不舒服;
有人想让你背锅,请挑明:“不好意思,这跟我没关系”;
别人阴阳怪气,别当作没听到,告诉对方“你说话带刺,请有事直说”。
别害怕得罪人,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你的一两次拒绝会离开,能因此翻脸的也绝不会是什么好人。
当你变得“凶狠”起来,世界就会对你温文尔雅。

03
后半生最有价值的投资:
置顶自己
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在70岁生日时,写过一首诗里。
其中有两句话这样写道:
“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,我开始远离一切不健康的东西。
不论是饮食和人物,还是事情和环境,我远离一切让我远离本真的东西。”
这段话,或许就是一个人行走半生应有的领悟。
经历了为他人而付出的疲惫,尝过了被辜负的滋味,我们终于懂得:
人这一生,最要紧的不是讨好世界,而是安顿自己。
从今天起,遵循以下三个方面,打理好自己的生活。
01 设置“情感账户”,守住付出底线
就像理财要分储蓄和消费,你的情感付出也需要精打细算。
对子女,做“智慧型父母”而非“全天候保姆”。
在关键时刻帮扶,而不是事事包办,比如孩子成家后,帮他们分担经济压力,或者育儿负担,但不要全盘承诺。
对亲友,当“及时雨”而非“万金油”。
在对方真正需要时雪中送炭,而不是有求必应,态度要不卑不亢,不要上赶着。
设立边界不是冷漠,而是让珍贵的善意用在刀刃上。
适度的距离,往往让关系更长久。
02 建立多个“精神支点”,找回生活重心
人无论什么时候,都需要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自留地。
你可以重新捡起一个年轻时的爱好,或者进行一次全新的尝试,比如学习侍花弄草、尝试书法绘画、写日记、学乐器。
这份专注自我的时刻,是一个人丰盈灵魂的契机。
它能让你从“谁的父母、谁的配偶”这些角色里暂时解脱,重新触摸到“我”的存在。
当你拥有一个人也能活得很好的底气,你在任何关系中都更能游刃有余。
03 收好社交能量,给关系“断舍离”
社交也要学会做减法,就像整理衣橱,清除了不合身的衣物,才能为得体的新装留出空间。
不想见的人,就别见了;不想凑的热闹,就别去了。
退出那些只有攀比和抱怨的微信群,拒绝那些纯粹是浪费时间的饭局。
把时间省下来,留给多年交情的朋友,陪陪真心待你的家人。
正如作家余华所说:
“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,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,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。”
真正的圈子,不在于大小,而在于当你需要时,谁能给你一个真诚的回应。
卓别林在诗的结尾写道:“我们无须再害怕自己和他人的分歧,因为即使星星有时也会碰在一起,形成新的世界。”
与其在关系中小心翼翼,不如在独处中修炼自己。
真正喜欢你的人,自会欣赏你独立自信、大方舒展的模样。
写在最后:
有人曾问周国平,什么样的生活才有意义?
周国平说,其实很简单,就是两句话:
“做自己喜欢的事,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。”
往后余生,别讨好他人,别委屈自己。
当你对自己足够好,自然能与这世间的美好不期而遇。
点亮红心,与朋友共勉。
-THE END-
● 作者:亦明。本文首发:听书369(ID:tingshu369),用你的耳朵,保护你的眼睛,每日听名著,读好文,百万书友的共读平台,美好生活,从这里开始!转载请联系听书369。9。MBA智库(mbalib)经授权发布本文,转载请联系原作者。
星标MBA智库★才能每天看到文章哦!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