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表面上看,老王应该答应小李的合作建议,这就是代工厂的原型,也就是大卫·李嘉图“分工理论”的基础:
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,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,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,则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后,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。但现实商业世界的竞争远比理论中更残酷,更没有底线。我可以跟大家一起重温一部管理学经典著作《创新者的窘境》中的经典案例——这样的事情,在每个行业都发生过。假设有一家行业第一的巨型钢铁企业,我们暂时叫它“宇宙钢铁公司”,技术牛,产品线丰富,资本雄厚。 当然不会,一定会有一些“小不点儿”钢厂,质量虽然不行,成本又高,但低毛利低价格。它们的下游客户也是利润微薄的小企业,买不起也不需要好钢材。“宇宙钢铁”一开始没把这些“小不点儿”当回事,直到经济繁荣忽然停止,“宇宙钢铁”发现,自己的大客户因为利润下降,用不起自己的产品,纷纷改买“小不点儿”们的产品。董事会找来了咨询公司,请专家分析钢铁行业。他们分析了“宇宙钢铁”的产品结构,发现其中最基础的钢筋产品技术难度低,客户对价格更敏感,而钢板产品,工艺最复杂,客户对品质更敏感。对手有比较优势,与其死磕,不如退出低利润的钢筋市场;发挥规模优势,集中精力于高利润的钢板市场。这个战略看上去一点问题都没有,我们常常在上市公司的年报中看到“产品升级,进入利润率更高的XX市场”这样的字眼,再被证券研究机构一忽悠,股价立刻来个涨停板。花开两朵,各表一枝,我们先讲“宇宙钢铁”。由于放弃了低毛利产品,营收利润同步大幅上升,投资人纷纷看好,股价一路上扬。但其中的危机,却没有人看出来。花的另一枝就是行业本身的巨变,由于“宇宙钢铁”撤出低利润的钢筋市场,这个市场被大量“小不点儿”企业占据,它们之间发生了惨烈的价格战,被分析师判定为最危险的行业。那些最后活下来的企业,要么是经过收购兼并重组,要么是保持低成本的同时升级了技术。而价格战的噩梦,也让他们把眼光投向更高利润的钢板市场。这个战略的问题终于暴露了,当你放弃了一个细分市场的时候,只要市场需求还在,你其实是在为自己培养竞争对手。“宇宙钢铁”再次成为靶子,只是对手已今非昔比。“宇宙钢铁”的好日子到头了吗?还没有,董事会又作出了“英明”的最优决策:进入利润更高的钢架市场——只是这一次,它已经无法再用高利润来掩饰市场份额的下降了。竞争是动态的,对手是会进化的,改革开放四十年,中国人做了袜子衬衫后开始做家用电器,做了家电再做手机,做完手机再做飞机,现在除了少数几个卡脖子的项目,没有什么是不能做的。基于“比较优势”的专业分工造成的“双赢”只是暂时的现象,小李跟老王相差的无非是经验,老王把生意介绍给小李,短期看可以坐收介绍费,长期就是培养了一个竞争对手。全球竞争中,任何领域,只要中国人进入,很快就变成前几名都是中国厂商的竞争格局。看起来,“比较优势”只是对弱势的一方有利。可如果是这样,强势方从一开始就不同意合作,“比较优势”也就无法成为一个策略了。
老王理论上的最佳策略是不跟小李合作,继续用自己的优势把小李的店逼到关门,即商业竞争中的“行业出清”,之后垄断整个小镇做包和做鞋的市场,这就叫“走自己的路,让别人无路可走”。
第一,小李还可以找到别的更有利可图的生意。如果小李发现自己做不了别的生意,那就只能继续跟老王死磕。第二,小镇的生意需求有限。如果小镇做包和做鞋的需求在很长的时间内,超过了老王的生产能力——就算总量不足,只要需求有明显的淡旺季,小李仍然可以在旺季做老王接不过来的生意。如果上面的两个条件任意一个不具备,老王的最佳策略仍然是——与小李合作。那有没有办法可以避免“养虎为患”,避免“宇宙钢铁公司”的命运呢?比较优势是弱者对强者的优势,可没有谁是绝对的强者。老王如果跟别人比,也有自己的弱势,是不是也能形成自己的“比较优势”呢?比如有比老王效率更高的鞋作坊,老王也可以跟他们合作,把手工变成比较优势;或者老王要求小李用同样的价格从自己这里进皮料,以加强自己对上游皮料商的议价能力。强者还可以和弱者形成利益共同体,共享弱者的成长,老王也可以参股小李的作坊。所以,“比较优势”对于强势的一方,虽然不是最好的策略,却是有可能走活的策略。对于弱势方也是如此,“比较优势”虽然一开始效果明显,但也很容易发展为被“锁死”,老王的天花板就是小李的天花板。职场也是如此,便宜好用的比较优势,一旦加薪就不存在了。在这个只有一两年的时间窗口内,你必须完成两项任务:一、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换,补充你现在最稀缺的能力;二、在此阶段形成你下一个天花板更高的“比较优势”。
举个例子,《魔鬼经济学》一书中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,在美国餐馆里打工的助理厨师的技术要求高于服务员,收入却低于他们。书中的解释是厨师有职业晋升通道,而服务员只是纯粹打工。厨师的低工资是为未来清晰的职业前景买单。这个现象从比较优势的角度也可以理解,所谓职业晋升通道就可以通过向上合作,获得比较优势。每个人的答案都不相同,我们可以从“国运”中得到一些启发。等收入上来,比较优势又变成了基础设施优势、体制优势;等这些优势也不再稀缺后,又因为居民收入增长到了一定程度出现了市场规模优势;居民收入达到瓶颈后,又出现了产业链完整的优势、工程师红利优势,等等。
1、“比较优势”理论是经济学上仅次于“稀缺”的最基本、最重要的概念,它给竞争中的弱者指出了一条发展道路:“他人的稀缺——自己的比较优势——分工或合作——新的优势”;2、对于竞争中优势的一方,一味打击弱者并不符合自己的利益最大化,但弱者以“比较优势”换得的合作有两面性,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效率,另一方面又容易让自己陷入无底线竞争的窘境。3、想要摆脱弱者升级的威胁,即使是竞争中优势的一方,也需要向上看,在更强者的身上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。
图片来源: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不为商业用途,如有侵犯,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。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插座APP立场。
本文来源:聚焦个人成长的微信公众号:人神共奋(ID:tongyipaocha),插座APP经授权发布发文。 点击“在看”,寻找自己的比较优势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