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工位
空间入驻
小程序

座椅背后,藏着网约车司机的另一面

2024-12-11
文章转载自"北大纵横"

作者 |  硬壳INK

来源 |  硬壳INK

1827字 阅读时间3分钟

现代都市人的通勤方式中,网约车是很难绕过的存在。 
每当你快迟到或是遭遇极端天气时,网约车总能救你于水火。 
通常情况下,我们和司机的交流不多,很多人除了上车后和司机核对手机号后四位,全程都保持沉默。
但如果你经常坐在网约车的后座,就有很大概率能发现座椅背后的秘密。 
很多网约车司机都会在座椅背后挂一张便签纸。
椅背上歪歪扭扭的手写便签,形成一种司机间心照不宣的集体行为艺术。
便签的内容非常随机:
I人司机能不开口就不开口,把常见问题全都贴在车里。
E人师傅擅长提供情绪价值,各种幽默段子信手拈来。
打开社交媒体,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分享自己打车时发现的便条。
我们发现这种现象比想象中更普遍。
系统随机匹配的旅途中,司机用手写字条的方式留下善意提醒,乘客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收获生活惊喜。
手写便签不同于AI客服的冰冷。
司机师傅张贴的内容往往好笑又心酸,比如禁止抽烟、请系安全带、酒后别吐在车里、请为服务好评。
有的司机会关注你的情绪变化,用幽默巧妙化解烦恼。
有的司机需要沟通的事项悉数罗列,详细到让人心疼。
洋洋洒洒近百字,你很难猜到之前他到底经历过什么。
禁止后排乘客跷二郎腿的提醒标语可能已经被踢掉。
有些司机的座椅靠背后堪称最小单元的便民服务点。 
皮筋、餐巾纸、甚至打火机都能按需自取。
除了上面这些,还有网友发现很多司机的妻子和孩子,会在车上留下充满美好祝愿的便签。
分析其中原因,不难发现,当司机和乘客身处同一空间,很多原本不是问题的小事也都成为问题,服务的边界还存在很多模糊地带。
时至今日,网约车不再只是A点到B点的交通工具,旅途全程都需要更多交流。
比如乘客是否晕车、车里温度是否合适、临时行程改动,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争吵的导火索。
纸条背后承载的是沟通问题。
网约车连接了生活中各个点,乘客对网约车服务要求似乎也不仅局限于安全平稳到达目的地,大家的需求变得更多元。
网约车司机与乘客之间的沟通问题在近年一直是复杂的话题。
司机和乘客双方在服务过程经常因为沟通不畅等因素产生矛盾。 
一些司机遇到乘客的不文明行为时,往往会感到委屈无助。
网约车司机峰哥告诉我们:“是否需要进小区,是否需要送入地下车库等是最常见问题。”
随着拼车服务流行,让这些问题开始叠加出现,比如两位拼车乘客一位嫌热一位嫌冷,尽管司机极力调解,也难免发生有人投诉的情况。”
“有时候遇见乘客有急事,赶高铁打车拼车迟到,也会接到投诉。” 
平台经济让网约车服务标准变得统一,同样的安全提醒,适时的语音播报。
前排的摄像头和行车记录仪都在用各种方式保证行车安全。
很多师傅把车座背后当作自己表达的自留地。
峰哥向我们补充:“之所以手写便签是因为真的遭遇过很多争议,有时候想事先沟通提醒,但一天要拉十几单乘客,很难有精力向每个人解释细则,只好使用这样的方式降低可能出现的争吵” 
于是,手写便签,自己挂在座椅背后,就让网约车司机们成了最方便、可行的解决方式。 
在电商平台,淘宝店家销售这样的提醒牌,销量惊人,但也有司机认为打印出或是亚克力都有点刻意,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,还是手写便签更显真挚。
A4纸大小的空白页上,可能有表达不当,可能有错别字,但就是这样一张纸润滑着司机和乘客之间的关系,将可能的摩擦降低。
其实,类似的现象不止出现在网约车行业。
将镜头拉远,批发零售、餐饮酒店等服务业也都有类似的手写公告。
只要是人服务人的行业就很难避免直接面对人的情绪。
手写便签,既是一种前置的善意提醒,也是一种朴素的守序。
平台竞争激烈、监管日益严格等因素对网约车司机的要求越来越高。
除了司机的努力,很多乘客也在乘车中对司机有了更多理解和尊重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不同城市网约车职业化占比不同,一些城市甚至有约半数的司机是兼职。
生活中他们往往还有其他工作和角色。
一方面,司机在提升服务意识和沟通技巧,避免因情绪失控引发冲突;
另一面,乘客也在更为理性看待网约车服务,更多人开始换位思考。
与此同时,平台也在极力润滑这种摩擦。 
打车时能看到关于司机的评价,一些平台也已经在拼车服务中尽可能提供个性化选择。
也许未来某天随着无人网约车普及,字条也会随之消失。
但字条的存在,仍旧是一种流动的情感和温暖的关怀。
手写,继续承载着人的余温。


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平台立场

各位读者朋友,公众号改了推送规则,如果您还希望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推送的文章,请记得给北大纵横公众号设置星标。

点击左下方公众号“北大纵横”→点击右上角“...”→点选“设为星标⭐️”。